登山技術之結組技術!必看!


一、前言
這段時間,很多人在討論結組的問題,基於自己的一些經驗,以及參考了部分書籍(極限登山和登山手冊),我寫了一個關於結組的技術貼,大家可以看看

登山運動作為一種探險活動,本質上就是有風險的,無論怎麼強調安全,都不可能完全規避所有的風險。在登山可能的風險因素中,滑墜或者掉入裂縫是一種級別很高的風險,表現為極為普遍而且後果很嚴重。
單人攀登是對能力和投入度要求最高的一種攀登形式,單人攀登時,你有100%的自由,但也必須承擔100%的可能的風險帶來的後果。因此,那些因單人攀登而出名的,無一不是頂尖的登山者。但如果你無法承擔單人攀登帶來的壓力和責任,那麼就選擇和合適的搭檔一起去享受探險的樂趣吧,當然我們必須注意到,兩個人或者幾個人一起攀登,除了能實現我們希望的結果:比如分擔責任,減小心理壓力,提高安全性(規避滑墜或掉入裂縫的風險),同時必然會帶來攀登形式方面的改變(這種改變一般會影響到效率,而效率往往是極限攀登中非常關注的要點),這需要我們去學習一些技術,比如結組……
二、結組還是固定繩
現代登山運動發源於法國境內的阿爾卑斯山區,「登山運動」(alpinism)一詞即是源於法語詞根「阿爾卑斯」(alp)。阿爾卑斯式的攀登風格崇尚簡潔、直接和純粹,而極限登山則把這一風格發揚到了極致。阿爾卑斯攀登意味著自始至終採用最「公平」的方式攀登高山,一個人(這個前面已經討論過,也許不合適你)或者一個結組用自己最好的能力、判斷以及運氣,來對付山所擁有的任何障礙,既不依賴科技發明彌補攀登能力和勇氣的缺陷,也不採用會對山體造成永久損傷的策略。換句話說,就是在最自然的狀態下迎接高山路線的挑戰。
區別於這種簡單自然、只依賴個人裝備和結組繩保護的攀登風格,你也可以使用固定路線繩、固定高山營地、氧氣瓶和夏爾巴協作。你可以利用這些去彌補自身在體能、技術、經驗和心理方面的不足,以達到登頂的目標,這樣的方式也無可厚非,當然用這種方式攀爬的話,山已不是它最原始的面貌。
一切只在於你想要什麼,一切都基於你自己的選擇。
三、跟誰結組
搭檔關係在極限攀登中是神聖的,兩個人或者幾個人如同綁在一條繩子上螞蚱,誰也離不開誰,因此搭檔間需要充分的相互了解,相互包容,充分信任、默契配合以獲得高效率和速度。畢竟在極限的環境下,他們要忍受對方,比如腳臭體味,為了節省重量甚至要共用睡袋相互摟抱,更別說還要面對極端環境時的意見相左。因此,找一個能力、態度相似的搭檔並不容易。
大部分時候,搭檔關係並沒有那麼完美,甚至是一種緣分。當你無法承擔單人攀登的情況下,你只有磨合,忍受和等待,並且不停的去嘗試新的組合,期望著奇迹降臨。四、是否要結組?
結組就是利用繩索連接兩個或者幾個攀登者,進行攀登的方式。如果在結組過程中設置中間保護點,無論是行進間保護還是多段攀登,這種方式都相對安全,但是效率較低,主要針對特別陡峭或者危險的地形。在這裡,我們現在重點討論不設置中間保護點的結組形式。
    傳統中很多攀登者認為在陡峭的冰雪坡或者布滿明暗裂縫的冰川需要進行結組:當坡度陡到無保護攀登無法避免滑墜的風險,或者無保護冰川行進無法避免掉入裂縫的情況下,人們通常的做法是用繩子將大家連接在一起。但是這種選擇是否合適(表現為是否足夠安全,足夠有效率),卻需要針對不同的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
1. 陡峭冰雪坡
在高難度的冰雪地形上是否應該結組,一直以來都是登山界爭論不休的話題。雪坡結組或許是最常被人濫用的攀登技術,因為如果不設置保護點的話,結組行進除了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之外,只能降低整支隊伍的攀登安全性,原因如下:
        坡度低的雪坡(小於35度)
在這樣的雪坡上,不容易滑墜,且滑墜后制動容易實現。如果隊伍中每個人都掌握了滑墜制動技術,則不需要結組,沒有結組繩的羈絆,隊伍就可以加快行進速度,同時可以讓體能和狀態最好的人走在最前面,踢出台階開路,這樣可以極大的提高效率。因為為了讓繩子能夠真正起到制動作用,結組的核心原則是保持繩索繃緊,以保證在滑墜者速度起來前能夠拉住他(她),由於每個人的最優行走速度和節奏不一樣,這樣隊伍很難把握合適行走節奏,並且極大的降低效率。而在極限登山中,效率和安全是緊密相關的。
在這樣雪坡上,唯一需要進行結組的情況是嚮導帶領滑墜制動不熟練的客戶攀登。結組時要求嚮導和客戶之間繩長很短(小於2米)且保持緊張。
        坡度大的雪坡(大於35度)或者無法制動的亮冰坡
在滑墜制動成功率很低的陡峭雪坡和亮冰坡上,如果結組過程不設置中間保護點的話,任何一個人滑墜都會導致所有人一起滑墜,結組就沒有任何意義。不幸的是,很多的登山者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歷史上有很多這樣因為滑墜導致整個繩隊遇難的先例。1956年,中國登山隊攀登貢嘎山,在下撤時一個繩隊4人由於滑墜而全體遇難。
在這樣的地形中,需要設置中間保護點,進行行進間保護或者分段保護。當然,如果隊伍里的人數太多,設置固定的路繩往往要比結組的方式有效率的多。
2.裂縫區
   實踐證明,在裂縫區行進時,結組的方式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夠防止隊友掉入裂縫。但是一些特殊的情況下,結組可能帶來更大的危險,比如亮冰冰川結組可能會因為某個隊員滑到造成整個繩隊掉入裂縫,因而不提倡結組。另外,在一些掉入裂縫風險極小的情況下,為了提高效率,也可以不結組。
        針對通常冰川行進,以下情況需要結組行進:
在雪層有可能塌陷的暗裂縫區行進時;
在難以判斷暗裂縫的位置和形狀時;
在能見度較差時。
        以下情況則不需要結組通過:
亮冰地形,可能會因為某個隊員滑到造成整個繩隊掉入裂縫,可以不結組,如果要結組,則需要設置中間保護點;
夏季覆蓋在冰川上的雪融化,裂縫裸露,易於觀察,掉入裂縫的幾率低,可以不結組;
處于海洋性氣候區域的山區的冬季,雪層通常厚而堅實,沒有必要結組。五、結組方式
根據上述討論,除了特殊情況(嚮導帶領客戶在不太陡峭的雪坡攀登)外,不設置中間保護點的結組技術只適合於某些裂縫區行進的情況。以下是一些結組的要點:
(一)        人數
繩隊中的人數視可能遇到的裂縫寬度和隊伍中的人數而定,結組人數最好為三人,四人也可以接受(便於掉入裂縫后的制動和拖拽救援),雙人結組行進則需要更良好的意識和更熟練的救援操作。多人結組時,將最強的隊員放在結組的兩頭,而且能力最強的登山者應走在後面,除非其他人都不具備判斷路線和設置保護點的能力。

(二)        裝備選擇
結組的裝備選擇包含繩索、雪仗和路線旗、救援裝備等方面:
1.        繩索
為了減少重量,可以選擇更輕更細的繩子用於結組。比如半繩(Half Rope)或者雙子繩(twinrope),但是這樣的繩子由於彈性很大,不太適合救援。結組繩的主要用途是安全保護和救援,由於繩索的強度從來都不是問題,且靜力繩比動力繩更適合救援,因此很多有經驗的登山者會選擇8mm左右的靜力繩結組。
2.        雪杖和路線旗
在冰川結組行進時,為了防止能見度低或者大雪覆蓋路線的情況,並標識出暗裂縫,需要攜帶路線旗。路線旗的數量視路線情況而定,以保障不會迷路。使用卸掉阻雪板的雪杖探測暗裂縫,並在暗裂縫地點,用兩根交叉的路線旗標識,以提醒隊友。
3.        救援器材
如果行進過程有可能墜入冰裂縫,針對3、4人結組的繩隊,每個人身上至少要有一根雪錐或冰錐;如果是雙人結組的話,每人身上至少要有兩根,用來設置保護站。除此之外,每人還要有兩個抓結繩套、一條120厘米扁帶套、一條長繩套和四把鐵鎖。如果有條件,最好再準備1-2個登山滑輪,
關於頭盔,理論上講,只要採用繩索保護,就應該佩戴頭盔,結組時也不例外,以防在墜入冰裂縫時頭部受到撞擊。但是實際上,高海拔地區的陽光非常強烈,再加上冰川表面的反射,行進時佩戴頭盔是很痛苦的事情。另外,頭盔也會妨礙你取用挎在肩上的繩圈、扁帶套等。通常的原則是,如果路線上可能有較大的暗裂縫,有可能發生墜落,或是需要進行攀冰,可能發生沖墜,那就佩戴頭盔;如果路線難度較低,裂縫較小,結組只起到預防萬一的作用,不太可能真的發生墜落,並且陽光比較強烈,那就把頭盔換成遮陽帽。當然,最終的決定權在你自己。
(三)搭檔之間的繩長及連接方式
結組時,每兩人之間的距離應在8-15米,大於最寬的冰裂縫寬度。如:假設你所在的隊伍共有三人,目標路線上沒有特別大的裂縫,所以你們決定每兩人之間距離10米,如果用50米攀登繩結組的話,這樣會剩下近30米的繩長。多餘的繩子可以分別由第一人和最後一人攜帶,每人15米,也可以全由最後一人攜帶。平均分配的好處是負重更平均,操作更靈活,但如果剩下的繩長小於兩人間距的2倍,就應該全由最後一人攜帶。四人結組時,可以把50米繩長平均分為3段,每兩人間距約16米,不留余繩。雙人結組時,間距至少要有20米,這樣如果第一個人墜入冰裂縫,第二個人有更長的制動距離。
分配好繩長之後,位於繩頭的人在繩子上打約塞米蒂布林結,中間的人則打蝴蝶結,用一把梨形絲扣鎖連接到安全帶上。即使是位於繩頭的人也不要直接把繩子系在安全帶上,否則在緊急時難以快速解開。鐵鎖的大頭連接安全帶的上下兩環,小頭連接繩結。
在過去,位於結組兩端的登山者會首先把繩頭系在安全帶上,然後再把多餘的繩子收成所謂的「紐西蘭繩圈」(kiwicoil)斜挎在肩上,最後重新打結固定,讓肩上的繩圈起到胸式安全帶的作用。這樣的做法會嚴重影響冰裂縫救援操作的效率,無論是對於被救援者還是救援者。正確的操作方式是所有人都連接到結組繩的合適位置,然後再把多餘的繩長收成繩圈,挎在肩上或掛在背包外面。這種收繩方法可以看成是紐西蘭繩圈的改進版,其特點是不會影響救援操作,並且繩子直接連接到你的安全帶,當前面或後面的人墜入冰裂縫時,你比較不容易被繩子拉倒,更方便進入制動姿勢。
(四)        結組行進方式
       在裂縫區行進時,要時刻保持彼此的距離,讓繩子保持繃緊或接近繃緊的狀態;
        大多數情況下,盡量保持繩子的方向和裂縫垂直;
       沿途每隔一定距離插上標誌旗,在可能有危險的地方,用兩根標誌旗彼此交叉標明危險;
        隊伍里的所有人都要隨時交流,如果喊話聽不清楚,就使用對講機。六、結論
裂縫區結組行進以及掉入裂縫后的救援是登山過程中最複雜也是要求最高的技術。在有暗裂縫的冰川上結組行進時,所有登山者都必須隨時做好自救和救援的準備。許多最成功、最出名的登山者,最終都是在冰裂縫裡結束了攀登生涯。
當然,技術永遠在進步,而作為登山者不能教條的為現有的技術所束縛,應該用更安全更有效率的標準去判斷是否需要結組,如何結組的問題,並作出最優的選擇。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

本篇
不想錯過? 請追蹤FB專頁!    
前一頁 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