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慶義塾大學的科學家上個月在《天體物理學期刊》上發文稱,他們在人馬座方向的銀河系「中心分子區」,在距離地球大約27000光年的地方發現了一個「水滴」。
這個「水滴」是一個星際云團,云團的密度和奇異形態表明它正在圍繞一個引力和密度極大的質量中心運行。但是在這個質心的理論位置,卻沒有一個光點可以產生足夠強大的引力,使得整個云團維持現有形態。
根據計算結果研究人員認為,這個看不見的東西應該是一個質量大約相當于10萬個太陽的「中等質量黑洞」。
「中等質量黑洞」被認為是黑洞「家族」中缺失的一環。
人們已經在宇宙中發現了很多質量較小的「恒星級黑洞」和質量超級無敵的「超大質量黑洞」。「恒星級黑洞」理論上都是由大質量恒星燃盡后殘留的內核轉化而來,而端坐在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成因是個謎。
有人認為「超大質量黑洞」是從「恒星級黑洞」一步一步合并產生的;也有人認為另有其他原因,因為根據黑洞的合并機率和宇宙的年齡,這是不可能的——而且如果第一種猜想成立,那麼宇宙中應該有足量的「中等質量黑洞」,但今天我們在宇宙中發現的「中等質量黑洞」數量明顯不足。
盡管無法改變什麼,新發現的這個「中等質量黑洞」依然可以成為證明第一種猜想的新證據。
此外,由于我們的銀河系中心還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這個黑洞從何而來?又是如何變得這麼大的?也都是科學家比較關心的問題。如果它確實是黑洞間合并的產物,那麼銀河系中心(包括其他星系中心)的「恒星級黑洞」以及「中等質量黑洞」密度理論上是否也比其他地方更高?
但由于黑洞不發光,只有當它和外界發生相互影響時,我們才能感知到,所以盡管有新技術比如引力波探測器的加入,科學家發現新黑洞的步伐依然不快。
研究人員接下去計劃使用智利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陣列」,來探測這個「中等質量黑洞」在毫米波段上可能產生的昏暗信號,以確認這個「水滴」所圍繞的究竟是不是一個黑洞。
[圖擷取自網路,如有疑問請私訊]